http://www.kk.gov.tw/ |2015.9.5 
 
國光電子報 第一百三十八期 發刊期一百零月五日

回首頁

 


有一種情感,很私密

王安祈 藝術總監,《十八羅漢圖》編劇
 

看戲,為了看人間情愛流轉。我無法略過情感,單純欣賞唱念做打。對我而言,那只是技,如果沒有依託於文本的深情,手眼身法步甚至曲牌格律、美妙文辭,都只是技。

因此,編劇於我,是一段不斷開發新感情的旅程。

國光劇團的新創作,總想開創出一些新的情意。國光二十年的新編大戲《十八羅漢圖》當然如此,而過程很曲折。我邀來豫劇皇后王海玲的二女兒劉建幗,希望借助她在「奇巧劇團」擔任編創的精采經驗,編一本熱鬧喧騰的節慶戲。題材從黃飛鴻、火燒紅蓮寺、保鑣,直想到基督山恩仇記。建幗苦思了一年,每個大綱都很好,我卻怎麼都覺得不像國光。我在國光一直強調「現代化、文學性」,文學就是情意深刻,怎會因二十團慶而改變調性 ? 小平導演加入討論後,也點出了我陷入二十團慶的迷障。於是,我請建幗先調整背景為書畫古董,往文化氛圍靠攏。年輕人厲害,不久就新想出了十八羅漢圖。建幗才說了大綱前段,劇中男女輪流入室作畫一段,我馬上有了感覺。

******************************************

有一種情感是很私密又很超脫的,那是創作夥伴之間的默契。我在國光十三年,很珍惜與魏海敏、李小平的感情。《十八羅漢圖》雖非始於此,沒想到七彎八拐竟回到了自身,下筆時自然將此情感投射在內。

剛到國光工作時我很膽怯,看到魏海敏我都想躲開,她說話很直接,站在排練場上,真像娘娘駕到。而創作是一件神秘的事,我是通過一次又一次創作,逐漸看到她的內心。

我為魏海敏量身打造好幾齣戲,一個個女子出自我筆下,有我非常想寫的孟小冬,也有原屬被動而後才開始探索的歐蘭朵。編劇時我誠懇面對自我,探索內在,而寫的是魏海敏扮演的孟小冬、歐蘭朵,海敏的表演特質甚至生命情調一併涵融。探索自我,也照見對方,兩相鏡照,無私可藏。我透過創作,認識原本不認識的魏海敏,反過來更了解自己。而海敏透過扮演來回應我,她的塑造,未必如我最初之所想,而她最後在舞台上的呈現,總給我驚喜。劇中女子像是媒介,隔著孟小冬、歐蘭朵,我和海敏有了更深入的認識,這段過程很長,而且很幽深。漸漸培養出了私密情誼,難言的默契。

海敏想必和我有同樣的感受,那天在國家劇院舉行記者會,她停車後進入,沒聽到我講話,而她一開口竟也是「創作如修心修行,一部戲完成,像是徹頭徹尾洗滌淨化」,和我講的不謀而合,她也期待國光能把京劇從發揮唱念做打帶入精神層面的探索挖掘,我們因此而更相知。

這是創作歷程中的情感體驗,不想竟能投射至《十八羅漢圖》。

******************************************

《十八羅漢圖》有兩場景對比,凝碧軒與紫靈巖。前者是滾滾紅塵中的拍賣會,文化氣息裡也有藝術市場的各種操作。深山上的紫靈,則象徵藝術創作必要的靜謐清幽素樸,但在這裡也有一段複雜的心情糾葛。魏海敏飾演的女尼當年救了一名棄嬰,取名宇青 (溫宇航飾演),撫養長大。原本出自於善念,只當是松鶴泉蘿相為伴,誰知山中無甲子、歲月不知年,轉瞬眼前人竟成了翩翩少年。

分不清是單純的撫育親情,或是更複雜的曖昧情愫,女尼警覺到是出家人斷絕世緣的關鍵了,她命宇青下山,而宇青則建議兩人正合力修復的十八羅漢圖完成之後才離去。藝術創作在此是像是藉口,實則又的確是兩人共通的理念使命。

宇青想出了兩人同在一室、卻晝夜輪替、互不相見的創作方式,這本是乾淨絕妙之策,然而彩霞相隔,卻又勾起多少遐想。
此後一年,兩人確實未曾相見,但在同一個空間,各自對著同一幅畫,揣想對方下筆時的心思。形體的刻意分離,擋不住筆墨間情意的流動。一年未見,似離而合,彼此愈發探知對方心底,情思愈加交纏。

編寫這段時,我時刻想起這些年與創作夥伴之間隔著筆下人物的相互貼近,當然在《十八羅漢圖》裡,女尼和宇青另有一份撫育之恩、相處之情,使得劇情更為曲折幽深。

而紅塵裡的凝碧軒,又是另一對 : 唐文華與凌嘉臨。設定新秀旦角凌嘉臨登場,自是著眼於人才培育。而如何處理頭牌老生唐文華和小嘉臨的夫妻情,卻讓我苦思良久。後來我是從唐文華自己的愛情裡解套。

文華與耀星夫婦有一點年輩差距,而文華疼愛妻子有目共睹,耀星得寵撒嬌,但 在藝術面上竟不敢直呼唐文華,而以老師稱之。這樣的關係很令人感動。《十八羅漢圖》裡的凌嘉臨,尊重仰慕唐文華老闆才華,十六歲嫁他為妻,卻不知藝術市場上縱橫八方的夫君,內心竟有脆弱一面,他能做第一流的鑑賞家、蒐藏家,卻不敢在自己的畫作上題上真名,偏只仿冒,既掩飾內心不安,又擴充買賣市場。妻子失望勸阻,他卻飾詞夸言 : 人生不滿百,我這枝筆卻能上下縱橫幾千年, 「一彈指,百年光陰、揮之即去; 一拊掌,千年歲月、召之即來。」歲月輕如塵土,我都能恣意翻轉,那些騷人墨客要買的,不就是這逝水光陰、陳年歲月?

這齣戲藉著畫談人性,而高潮在最後,藉辨畫之真假,探測作品能承載的情有多真多深,這是我們想開發的戲曲新情感。同時更想試探京劇作為動態文學 (而非止於表演藝術),能夠表現的情感有多深多廣。

編寫過程很緊張,因為我不懂畫,很努力和建幗一起讀了很多書,仍不心安。後來想出釜底抽薪之計 : 不設時代,這就可以不顧畫風,也無須考察顏料或修補技術的發明時間。整個有點寓言的意味,文創園區的寓言,不過重點不在諷刺,想探測的是藝術的感染力。

我不敢說這部戲肯定成功,但可看出我們對京劇創作的態度,不是重複蹈襲,而企圖結合整個團隊之力,揣摩探測,潛入更深的心靈秘境。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貼節錄

國光劇團
116台北市木柵路3段77號5樓
電話:(02)2938-3567   傳真:(02)2938-3442
發行人:張育華 藝術總監:王安祈 主編:游庭婷 執行編輯:林建華

如有任何意見請E-mail至:guoguang@kk.gov.tw
c2003-2015 kk.gov.tw .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議最佳瀏覽解析度:IE5.0以上版本 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