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5

國光電子報 第一百七十七期 發刊期一百零七年十二月五日
                                                                                                                          ■回本期首頁
 
未果為結,國光劇團2018年香港演出《快雪時晴》後記

/ 陳苡霖 香港人、台大戲劇研究所碩士


一年來香港一次的國光劇團,對大部份的香港觀眾來說仍是陌生,加上香港既有的戲曲觀眾和其他表演藝術觀眾是不同群體,而戲曲觀眾又以「傳統戲迷」類型為主,國光2018年秋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演出《快雪時晴》,要在兩種群體之間獲取關注與認同是絕不容易的。

《快雪時晴》除了表演形式與敘事結構與香港常見的戲曲不同外,當中所隱含的政治隱喻也讓人擔憂在當下的香港是否「政治正確」。港台兩地的群眾都曾經歷離亂遷徙,身歷喪亂的人會對劇中人身同感受,但年青一輩對此又能體會多少?近年對於往日南來文人創作及其香港文學地位都有所質疑時,在劇場呈現對母國故鄉的懷想而至於對自身當下的認同,觸動的面向又是多元紛陳。深度的思考與討論能否展開,還是只有情緒化與直觀的好惡而已?這些都多慮了,藝術的水平、思想的深度超越了既定時空的政治情緒。觀眾的回響從多方面欣賞《快雪時晴》的表演和認同國光的創作。

「古今交匯,中西交融」是《快雪時晴》的基本調性,也是讓不少觀眾驚艷讚歎的地方。香港城市大學張為群博士的一段觀劇感受,便總括了此劇的特質:「故事巧妙地以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與山陰張侯將赴戰場展開,並以之貫穿全劇,由東晉說到現在,時空交錯,帶出朝代更替、戰火不輟、生靈塗炭、家散人亡的場面,說明歷史循環不息,百姓嚮往昇平治世的願望。全劇融合京劇、歌劇、管弦樂於一身,借鑒了文革的樣板戲元素,但較之走得更遠一點。」蕭詠儀律師也轉述了朋友對《快雪》的稱譽:「別具創意穿越朝代、時空的尋覓,魂歸《快雪時晴》,羲之蓋世墨寶的幽怨篇章,集京、崑曲韻唱腔,西中美聲、小調民風唱法、管弦、中西樂共惹一爐的精彩劇目表演」。觀眾孫震宇更特別提到兩個京劇唱腔與歌劇聲腔交融的場景令他印象深刻,好些觀眾更表示如果出版原聲碟便要收藏,可見《快雪時晴》單是在音樂上的表演便能攫奪香港觀眾的歡心。

編導上的玲瓏心思讓不少觀眾歎服,觀眾蔡雅菁說:「從短短幾字的書帖演繹出一段跨越古今的動人故事,實在是神來之筆」。Chung Yan Pong更在臉書上表示:「編劇受我一拜,還有演員、舞台設計、服裝、編舞、導演、道具、音樂(管弦樂和京劇中樂融為一體),轉場好流暢,與其話有咩做得好,不如話無一樣野係做得唔好,非常高質」,意指各個環節的表現都十分完滿,水平極高。「值得一讚是布景燈光很出色」,以意象為舞台設計概念在香港的戲曲舞台是鮮見的,本地的製作仍是彩繪布景或大型寫實景片為主。舞台上的老樹如秦時明月照映滄海桑田,伴隨那轉換自然的燈光和虛實變幻的投映,人事、時空、宇宙都攏聚在劇場之內的方圓。

劇中的政治隱喻除了是時代的刻印,更提升到觀照歷史輪迴的層次,觸動觀劇者更深的思考。嶺南大學李小良教授便表示《快雪時晴》多方面讓他感到欣喜,更引用了晏殊《浣溪沙》「酒筵歌席莫辭頻,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來表達他對劇中主題的感受。另一位不記名的觀眾表示《快雪時晴》為他帶來難以言語的感動,並且對他產生了莫大的啟發,他說「Because of the show I have improved my way of approach towards historical, political and academic studies」。

Vivian Yuen 在臉書上讚道「滿台全員都閃閃發亮」,從唐文華、魏海敏兩位老師到各個行當的演員都讚譽一遍,更特表了朱勝麗的李三娘「活脫脫的就是李貞麗的另一種『逢舟』」,以及謝冠生所飾的姜成章極富感染力,「以口白的節奏來抓住人心,連淚點都控住了」。

除了首次觀賞《快雪時晴》和國光製作的觀眾的厚愛之外,觀眾席上少不了國光在香港的戲迷友好。觀眾Chan Oi Lin在臉書貼文「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從去年看過國家劇院的重演版後便不能忘懷,殷殷期盼能在香港看到《快雪時晴》的公演與朋友一同分享好戲。她看過了台港兩回現場還不能罷,連劇本和新版《快雪時晴》DVD都入手了,說是翌日便要再度回味。另一位觀眾Shirley Wu更是國光超級粉絲,這幾年來回穿梭追著國光的戲跑。《快雪時晴》這回香港兩場公演,她不但都熱心捧場,連在香港科技大學(大約是從台北市中心到陽明山或關渡的距離)的講座都跑去聽了。她盛讚《快雪時晴》「揉合文、武、丑、京劇、歌劇唱段、瑰麗的服裝造型與多媒體效果,真是香港難得一見的神級跨界戲曲演出!」、「簡直世界級水平!」。

香港知名劇評人秋盈也為是次演出撰寫了〈嘆三聲 -《快雪時晴》觀後〉一文,文中對《快雪》和國光多加欣賞認同,感歎「原來國光在傳統戲曲現代化的道路上,已經走得那麼遠了」。她總結《快雪時晴》的特點是「內容是貼近現代人心的,表演手法上則是新舊兼容、東西互補。既擁有深厚的傳統根柢,又勇於博采眾長,力求創新,正是國光臺前幕後最令人心折之處」。(刊載於立場新聞,文化欄,2018年11月19日,https://thestandnews.com/culture/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中的「未果為結,力不次」,想來也是表演團隊心中的夢魘,然而國光劇團卻總能帶著「佳想安善」的正面思維和動力,每次為香港帶來別具一格的作品,挑戰著香港觀眾對戲曲/劇場的既有認知。

明年八月國光將再臨香港,應邀在西九戲曲文化中心開幕搬演《孝莊與多爾袞》,期待再一次令人心折的觀劇感受。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貼節錄

國光劇團
國光電子報 第一百七十七期 發刊期一百零七年十二月五日
111台北市士林區文林路751號
電話:(02)88669600
發行人:張育華 藝術總監:王安祈 主編:游庭婷 執行編輯:林建華

c2003-2018 kk.gov.tw . All Rights Reserved.
 
S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