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9.5

國光電子報 第一百九十八期 發刊期一百零九年九月五日
  回首頁

秀演不間斷:疫情對表演藝術帶來的衝擊與省思

文•王子雍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劇藝發展組組長

自從今年年初新型冠狀病毒爆發以來,所造成的疫情衝擊了各行各業,以現場演出為主的表演藝術更是受到嚴重影響。許多節目從五成梅花座到完全停演,對於製作團隊立即的傷害當然是經費的窘況,所幸政府相繼推出「藝文紓困」,稍解燃眉之急。

然而除了基本生存面,藝術工作者仍試著發表他們努力這麼久的排演製作,線上演出、網路直播的展演方式因此如春筍冒出。本文將從這個層面出發,略探從現場表演到線上演出的機會與優缺。

就在很多研究從結構和體制的角度,審視表演藝術家如何受到疫情影響的同時,表演藝術界自身也在尋找因應之道。主要議題當中,「線上秀演」得到最多討論。不少藝術團體秉持「秀演不間斷」(the show must go on)的精神,面對疫情期間的封館措施,透過社交網路與串流媒體,以影音的方式播放內容。同時,統計數字顯示,在「封城」與強制性「社交距離」期間,民眾對於線上娛樂的需求有激增的現象。

眾所周知,表演藝術界的特色就是現場呈現,對很多團隊來說,「線上秀演」乃不得不的下策。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朱宗慶在〈表演藝術『現場』與『線上』的撞擊〉裡面,道出了普遍的心聲:「作為表演藝術工作者,十分重視『視聽臨場感』與『群體互動感』。」但是,他同時提出一些重要的問題:「如果回到表演藝術上設想……『線上』和『現場』彼此間是互斥,還是可並存?兩者是替代,還是互補?」就正面意義來說,「『線上』的新嘗試,在核心價值不變下,或有機會適度地融入到表演、工作、教學與行銷推廣上。」

當今正如風火發展的5G科技,標榜低延遲超速網,預見將翻轉生活與產業模式。國內演唱會製作公司「必應創造」執行長周佑洋表示,受到疫情影響,線上演唱會更深遠的影響是因為受時空限制的樂迷有機會參與這些動人的時刻。他認為現在的科技發展無疑能為各項產業帶來無限出路,例如在球類競賽現場觀眾無法凝神的關鍵細節透過AR就可以重新回味。他認為先進的科技帶給觀眾的是在盛典結束後的回味,因為現場演出心靈的感動終究是無法被取代。

並非每個表演藝術家都從負面的角度來看待「線上秀演」。例如,阮劇團團長汪兆謙便持正面態度;他強調「所有時代都是不斷變化,有變化就代表對表演藝術產業有新的刺激,代表表演藝術又多了一個媒介可以和觀眾連結,並沒有不好。」正如汪兆謙認為「當代表演藝術對於票房的想像,不應該侷限於實體門票」,影像設計師王奕盛也認為對於「線上秀演」應採取開放立場:「現在的劇場票房其實並不好,可能有些人會擔心若演出放到線上,可能造成更少人走進劇場;但……這是節目內容好不好的問題,節目好,不論線上或線下都一定會吸引觀眾。」只限於實體門票的想法,王奕盛認為,恐怕「只會導致藝文欣賞人口越來越少。」

誠然,在藝術推廣、品牌行銷、增加曝光率、新作試演等層面,「線上秀演」自能發揮功效,但是對於它的態度或可更為積極,對於它的潛力或可有更多想像。首先,所謂「線上秀演」不只意味將作品以影片的方式播出,還涉及藝術思維的翻新。中正大學助理教授鍾欣志表示:「製播成線上節目錄影,像現在這樣單機攝影很單純,但是表演節目如果只是這樣的成本製成的節目,有多少人願意付費去看。所以它需要另外的攝影團隊進來,有更好的剪接,甚至燈光必須為了攝影做一定的調整。即便它(表演藝術)可以變成線上節目,都不會只是把節目記錄下來這種拍攝方式。」

再者,汪兆謙和王奕盛同時認為,重點在於創造新體驗:「表演團隊也必須展現出作品的獨特性、品質和內容」,汪兆謙表示,「我會蠻期待說我們也許可以發展出一個很新的模式,就是說劇團跟不同的異業結合,我們有跟不同觀眾面對面機會,其實這件事情我覺得不一定是二選一,改變是勢在必行,但這個東西不代表我們要隨波逐流,而是在這個時代,我們有沒有辦法就是很有彈性、很靈活找來我們可以生存下來的那個東西(方式)。」王奕盛則從他的專長提出看法:「面對線上『新現場』,或許可以從劇場技術人員的角度,創造出更多不同於實體劇場的新體驗。」

關於這點,和現代主義的美學思維有關。現代主義藝術在其強盛時期,特別著重媒介(創作材料),認為媒介不只是內容的載體,而是決定內容的先決條件。例如1960-70年代,當一個劇團捨棄百老匯劇院而跑到倉庫演出的時候,作品的內容和表現手法會應此有所改變。因此,對於「線上秀演」的思考,不應只停留在以不同的媒介來推出同樣的內容這個層面。台灣表演藝術界在歷經多年的跨界實驗與多媒體演出之後,對於影音在表演藝術所扮演的重要性並不陌生。然而,如何在美學上以影音為創意思考的起點,而非輔助式的裝飾,對「線上秀演」來說是個重要課題。

對某些表演藝術家而言,「線上秀演」可以是常態性的創作模式,而非不得不然的下策:以特殊的形式──結合表演藝術與線上平台──呈現具有特色的內容。同時,它的內容可以是配合現場演出節目的另類呈現,也可以是專為此平台發想、製作的全新作品。若能獲得相關機構與企業界對於類似「微電影」的推動,「微劇院」成為另一種風潮的可能性不是沒有。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貼節錄

國光劇團
國光電子報 第一百九十八期 發刊期一百零九年九月五日
111台北市士林區文林路751號
電話:(02)88669600
發行人:張育華 藝術總監:王安祈 主編:陳怡君 執行編輯:林建華

c2003-2020 kk.gov.tw . All Rights Reserved.
 
S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