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9.5

國光電子報 第二百一O期 發刊期一百一十年九月五日
  回首頁

民間劇團與國家劇院的互助共生

文•林慧芬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劇藝發展組 助理研究員


一、 傳統戲曲與偶戲文化
今年有一部電影『南巫』,講述居住在馬來西亞馬泰邊界的象嶼山村落,主角和鄰居吵架疑似被下降頭的故事,內容隱含許多民俗宗教的情景、事件,例如拿督公信仰與巫術文化,電影裡的皮影戲具有故事分場與段落的區隔的重要功能,皮影戲帶有祭神色彩及象徵偶像崇拜,導演以皮影戲開場,除了意圖傳達戲曲跟宗教息息相關,也是人民生活意象的展現。

皮影戲與木偶戲,因為有具體物質的藝術表現,作為文化代表性更加鮮明,也成為許多國家戲曲文化的象徵。亞洲各國的偶戲文化中,中國有皮影戲、布袋戲與傀儡戲,日本有「文樂」(又稱為人形淨琉璃),韓國有「郭禿角試戲」,馬來西亞北部、泰國南部與印尼也有皮影戲,越南則是有水上木偶戲。本文將以越南傳統表演藝術水上木偶為例,解讀現代民族國家建立背後,傳統戲曲和國家劇院發展之異同與互助關係,期提供國內戲曲傳承與推廣之參考。

二、 水上木偶
越南的水上木偶戲曲,半世紀前屬於農村的休閒娛樂,隨著國家建立而有專屬劇院,而後發展成為國家文化的代表。越南水上木偶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第十到第十一世紀的李朝,源自地方農民在收穫、喜慶時,以池水或湖水為舞台的農閒娛樂,活躍於越南北部紅河流域的河西、河南、太平等省村落,到李朝、陳朝時代演變為宮廷戲曲。水上木偶的舞台上設有「水亭」,通常會有兩層,上層祭拜戲祖,下層作為操控木偶的舞台,根據越南學者阮輝虹調查,有關各水上木偶劇團供奉的祖師爺有不同說法:有些劇團在祭祀的神位上寫著「傀儡之神」,其認為「傀儡之神」為是越南十一世紀李朝的徐道行,有些劇團認為是東方朔;也有些戲曲組織認為,祖師爺是創立地方劇團的先人。

水上木偶演出的劇團稱為「坊會」,早期多由農民組成。民間坊會組織有技術不外傳的規定,各自傳承專精的劇目與絕技,故坊會成員在學習木偶操作,演出前必須立誓守護木偶製作與演出技巧,才能正式入會學習與演出。坊會對於木偶製作與演出必須高度保密,甚至擔心女子出嫁後會將製偶與演出技巧傳入其他村落,地方因此有「傳子不傳女」的風俗,坊會保密與不外傳的規定反而讓傳統劇目、技藝得以完整保存,並發展出各種多元與獨特性的演出。

水上木偶的表演場所,是在水面上以簾幕隔出一個操偶的戲房,水池側邊設有樂池,觀眾圍繞在水池邊欣賞演出,水上木偶戲會有兩個後台,在簾幕後方是偶師藏身的地方,水池下的後台用來隱藏操縱木偶桿子、滑車等道具處。水上木偶的製作,以質地輕巧的軟木雕刻製作而成,完成後在木偶表面塗上樹漆,利用繩子或竹竿作為操作機關,讓木偶在水面上展現各種動作與表演。

水上木偶戲的演出節目以多個小段落所組成,劇目結構以地方神話傳說故事搭配農漁田園生活娛樂,表演過程輔以爆竹跟敲打音樂作為過場,演出過程熱鬧逗趣。目前坊間經常演出的劇本與劇情,可概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一) 田園生活:描述稻米種植、趕鴨、捕魚、織布、椿米等農務生活。
(二) 休閒娛樂:表現摔角、盪鞦韆、爬樓梯、騎馬、鬥牛、游泳、鬥雞等農閒樂趣。
(三) 民族英雄:歷史英雄的故事,像是二徵女王、趙氏女王、黎利王、陳興道大將等等。
(四) 經典劇目:從越南民間戲曲如嘲劇、㗰劇中,挑選經典劇目演出,如 「氏牟上寺」、「劉阮入天台」、「唐僧請經」、「七擒孟獲」等等。

三、 昇龍水上木偶劇院
在越南各地表演水上木偶的劇場中,以南部胡志明市跟觀光景點下龍灣劇場、北部河內的昇龍劇院最具代表,下龍灣劇場因外國觀光客居多,演出形式著重在娛樂表現;昇龍劇場位於水上木偶活躍的紅河流域,演出劇目多元且貼近民眾日常,在各劇場中別具特色。

河內昇龍水上木偶劇院成立於1956年,當時越南民主共和國主席胡志明,看到捷克斯洛伐克的Rodost偶戲團表演後,為了在國際宣傳越南偶劇文化,遂邀請該團協助成立越南國家偶劇團,從挑選人才到訓練模式的建立。昇龍水上木偶劇院扮演宣揚越南傳統戲曲文化與推廣的角色,透過產官學合作培育,在現代體制進行水上木偶戲的推廣與傳承,展開與國際社會的交流,帶領水上木偶表演藝術成為越南傳統文化的代表,陸續在都市跟觀光景點設置表演據點,由於水上木偶演出風格活潑逗趣,節奏緊湊,受到觀光客的注目與喜愛,逐步發展成為定目劇。昇龍水上木偶劇院由國家力量支持,編制成員包含木偶藝術家45位、音樂藝術家15位,以及非編制的服務管理人員60人,劇院每天提供五場演出,全年無休,吸引許多國內外的觀光客專程到場欣賞。在演出劇目方面,週一到週五主要針對觀光客規劃經典劇目演出,週六、日則以學生為對象,提供學校學生進行參訪,演出劇目偏重於新創劇作,此外,為詳實紀錄水上木偶的生態發展,偶師們除了日常演出,也會到各地坊會進行調查,記錄坊會的演出與發展情形。昇龍水上木偶劇院除了積極扮演推廣文化的角色,同時肩負傳統藝術傳承與扶植民間劇團(坊會)的任務,由劇院提供贊助或補助經費,邀請坊會演出或競賽,讓各地坊會獲得經費支持,參與祭祀祖先、娛樂活動演出,持續保有地方傳統文化基礎。劇院除了提供坊會演出平台與資源,對於水上木偶的製作與研發也不遺餘力,前往各地坊會分享演出道具與木偶的製作與維護,減少木偶的損壞,並增加坊會經費提供木偶的維修與製作,讓坊會得以持續演出。另為健全戲曲文化跟地方社會、宗教祭祀之間的連結與支持系統,昇龍水上木偶劇院也到大學進行推廣教育,指導影劇系學生學習操作木偶,並且跟音樂系合作培育後場音樂人員,學生畢業後可以報考進入劇院工作。大學影劇系的課程,包含世界不同戲劇文化,也有現代編劇方法與導演訓練,因此有許多創新的實驗與嘗試;在昇龍水上木偶劇院不但可以看到傳統演出的劇目外,也有改編世界名著的嘗試演出,像是天鵝湖、迪士尼卡通故事等劇目。

四、 農村坊會與國家劇場的互助共生
水上木偶戲劇原來是越南北邊農村的休閒娛樂,演出組織附屬於各地農村坊會,在村落祭祖與重大活動時演出,隨著現代國家體制建立,越南政府在1956年正式成立昇龍水上木偶劇院,代表國家和外國團體進行交流。劇院偶師除了在劇院演出,也串連大學進行教學推廣,培養新生代演出人員,相較於傳統偶師,新生代的戲曲人才,因為具備現代表演藝術課程背景,演出更具創新與實驗性。

越南民間農村的水上木偶傳承發展,專精於地方、宗族、家系所傳承的看門絕技,擁有國家資源的昇龍水上木偶劇院以傳統為基礎,從現代教育制度出發,培養學生國際與多元觀點,透過演出推廣傳統藝術同時累積偶師的國際交流經驗,並與民間水上木偶坊會合作,提供國家劇院成立的養分與基礎,透過訪問、調查與記錄,輔導、引進經典劇目在劇院演出,也在坊會演出青黃不接時,提供各類偶戲競賽與交流活動和資源,幫助坊會能夠持續運作與發展,展現民間劇團與國家劇院的互助共生的一面,臺灣的傳統藝術同樣面臨人才斷層,政府單位從政策面提供許多鼓勵方案,例如文資局重要傳統表演藝術暨傳統工藝傳習計畫、本中心在戲曲中心系統下辦理的承功、駐團演訓等育成計畫,都是為了培育下一代的戲曲接班人,越南水上木偶的例子相當值得作為臺灣傳統藝術推廣與傳承之借鏡,期透過跨界跨領域的整合,由下而上,從扎根做起,讓代表重要薪傳文化的傳統藝術得以更加蓬勃。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貼節錄

國光劇團
國光電子報 第二百一十期 發刊期一百一十年九月五日
111台北市士林區文林路751號
電話:(02)88669600
發行人:張育華 藝術總監:王安祈 主編:黃馨瑩 執行編輯:林建華

c2003-2021 kk.gov.tw . All Rights Reserved.
 
S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