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5

國光電子報 第二百一十一期 發刊期一百一十年十月五日
  回首頁

在場與不在場—疫後劇場小論


文•邱慧齡 國光劇團副團長


2020年開始的全球COVID-19疫情,改變了全人類;也對具有最直接「現場性」要求的劇場帶來衝擊,然而危機就是轉機,這場疫情也為表演藝術帶來新的視角。室內聚眾行為被嚴格規範,演出型態必須改變;對劇場人來說,過去所追求的票房滿場,瞬間像是如口罩戴好戴滿般的,儼然成為回不去的過往。2020年初始又終結的疫情,場館大門重開,劇場裡的出入,多了幾分警戒感。與臨座間的陌生觀眾,不像過往面對同好的熱絡, 彼此總藏著不信任與不安全感的交織。眼神交錯間,已經不復過去觀眾席上彼此對同一齣戲的感情交流,反而彷彿上演著另一齣「保持距離,以策安全」的實境秀。時間軸序推進到2021年,五月中疫情在台灣突然大爆發,表演藝術團隊迎來更嚴重的寒冬,一下拉升到三級警戒,場館緊急關閉,措手不及地讓劇團只能將面罩戴起,停下所有的實體節目演出計畫。

於焉,台灣或仍處於某種程度的封鎖狀態,人們對於科技的依賴程度有增無減,新冠疫情將數位化按下快轉鍵,舉凡線上購物、線上教學、視訊會議及線上娛樂等「宅經濟」、「宅文化」紛紛走盛。與此同時,表演藝術團隊也紛紛迅速推出數位資源,爭取在演出場館閉門、現場演出取消後,非常時期的曝光機會。經典作品線上看、直播演出等雲端服務,各種數位線上觀賞,像雨後春筍等著冒進。

也有人倡議,未來的劇場,虛實整合能力更形重要。目前除了音樂會的直播,因為舞台、燈光配置相對單純,比較有可能做到「線上」與「現場」觀眾並存;若多視角直播的運用要轉換成戲劇甚或戲曲,那就要更大的技術支援才能落實它的可能性。現場不可能被取代,而「線上」又的確是後疫情時代不可忽略的一種選項,但需要經費及更充分的相關技術設備去支持。過去,為了記錄演出,採取同步於現場進行攝製,再經由後製成為DVD來販售或推廣。拍攝成為一種被動的存在,發話權在於戲的本身。現在,為了提供觀眾即時的觀看,直播時要求的品質,甚或內容,都有了不同的技術或腳本要求。

「存在感」是有層級結構的,身處現場永遠是最高級的存在。即使疫情重挫了各行各業,但人們對存在感的渴求仍在。去劇場看演出,從來不單是「看」,也是「被看」,是和其他人一起「在場」見證一件事件。身處現代劇場裡,每個人都能看到每個人,因為我們需要和其他人一起在場的感覺。這個看與被看,萬眾同在的群聚感,是虛擬線上世界永不能代替的。看電影或觀賞戲劇,感受上難以相提並論。向來,電影是最常被拿來凸顯劇場具有「現場性」的藝術形式。劇場研究者們都非常有自覺,一再強調舞臺的特殊性在於表演者就是活生生在觀眾眼前「現場性」,甚至認為將舞臺表演「錄」下來,就已經屬於其他藝術形式,曾有論者:展演的生命存在當下。展演不能被儲存、錄音錄影、檔案化,或者置入任何其他重新再現的再現方式:一旦如此做,那就變成其他東西,而不是展演了。

劇場演員與劇場觀眾必須身處同一時空,所以劇場是活的,而且受限場地條件不同,在整體表現上都有差異。同一齣戲巡演不同劇場時,表演與技術往往略有調整,每一場戲都是唯一的一場,演一場就少一場;沒有一場能複製貼上,即便日後也能透過光碟或網路回味,但那已經不是劇場,而是劇場呈現留下的標本。這也就是為什麼劇場如此珍貴的原因,它幾乎像是貼近演員生命的存在。甚至它也是觀眾一起創造出來的共同經驗:坐在漆黑空間的座位區,緊盯著眼前舞台,演員的一舉一動調動著觀眾的眼球。傳達出來的精神性與物理性波長,在演員與觀眾,以及觀眾與觀眾間不斷折射傳導,集體創造出一個當下的生命經驗,這是與攝影機作為記錄之存在,有很大不同。劇場講究的戲劇氛圍,讓現場燈光呈現多層次的反差,整體偏暗度低,也讓拍攝下來的效果實在難以掌握演出細節。一旦為了跨越劇場的空間限制,為線上或購買影片光碟的觀眾進行節目播放,就必須從取景角度到現場燈光都針對性地給予最佳的拍攝條件,專門為錄影做出演出的錄影專場,這或許就不是一般表演團隊演出都能承載的負擔。甚至,主導說故事的人不再是劇場導演,而是影片導演。腳本設計到鏡頭分鏡,都會成為影片呈現另外所需考量的因素。重點不會僅僅落在舞台呈現上。

劇場演出已有大量使用影像在舞台呈現上的趨勢,這些影像也許因為燈光關係無法清楚地與演員共同呈現,必須割捨或再後製地進行影像處理;這樣畫面切割或剪輯重組的過程,也就是戲劇另一次的創造,有了其它的可能,也脫離了戲劇的本身。當然,如果是線上直播,還有可能遭遇到因數位技術條件產生的視覺的延宕、訊號的斷裂,若是錯過某些細節、甚或說話的空白,這最終是關乎聲音與影像的傳遞。同時,編輯過的數碼聲音,無法像原音所產生的迴盪質感,而呈現的可能是彼此傳遞的空間扁平後的聲音。

疫情帶來新的思考,以及新的劇場想像。然而,就像工業革命後,為經濟規模所進行的大量資源取用及物資生產,也讓人類與地球面對健康與生存條件的挑戰。當我們被置放在一個疫後關鍵期,也許可以想想,如何在發展的質與量間,取得一個更為平衡的結果。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貼節錄

國光劇團
國光電子報 第二百一十一期 發刊期一百一十年十月五日
111台北市士林區文林路751號
電話:(02)88669600
發行人:張育華 藝術總監:王安祈 主編:黃馨瑩 執行編輯:林建華

c2003-2021 kk.gov.tw . All Rights Reserved.
 
S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