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國光電子報 第二百一十一期 發刊期一百一十年十月五日
|
||||
■回首頁 | ||||
![]() |
||||
臺灣戲曲中心 邁向五年有成 文•游庭婷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劇藝發展組劇藝研發科副研究員兼科長 106年10月由蔡英文總統親臨盛大揭幕,臺灣第一座國家級傳統戲曲專業劇場的臺灣戲曲中心,迄今已營運4年,正式邁向第5個年頭。這座位於首都臺北交通便捷的精華地帶,擁有大表演廳(1036席)、小表演廳(300席)、小舞台(120席)、多功能廳(約120席)共4個不同規格的專業劇場,以及視聽室、展示室、工作坊、展演平台、戶外廣場等多元藝術教育場地的專業場館,對於向來極度欠缺活動場地的表演團隊來說,無疑充滿著各種想像與可能性。而臺灣戲曲中心歷經4年的營運,被各界期許成為臺灣傳統表演藝術團體共同的家及亞太地區傳統展演重鎮,如今展現何種規模與樣態?面對到來的五年有成甚至更為長遠的未來發展,又面臨著何種挑戰? 就專業場館的營運而言,最能展現企圖與規格之處,當然是節目的規劃製作。而臺灣戲曲中心異於其他專業場館的地方,在於它的定位是以戲曲為對象,誠如戲曲中心揭示的營運目標,「維護傳統經典、銜接當代創意、探索未來趨勢」,首揭以戲曲的傳統經典為根基,然後面向當代,探索未來。每年從年初到年末,戲曲中心策辦各式的主題劇展,陸續有1、2月份「賀歲系列」、3-5月份「臺灣戲曲藝術節」、7、8月份「夏日生活週」、8、9月份「看家戲」、10、11月份「承功—新秀舞台」、12月份「戲曲夢工場」,幾乎每個月都有劇展演出;其中看家戲和承功展現傳統經典,臺灣戲曲藝術節呈現當代新編,戲曲夢工廠則力求實驗探索,再加上配合節日、主打親子的賀歲、夏日生活週節目,戲曲中心的節目策劃不僅周延呼應了營運目標訴求的各個戲曲發展面向,甚至觀照到不同觀眾族群的需求。在各檔節目中,尤以「臺灣戲曲藝術節」的旗艦製作最具指標性,旗艦製作是唯一由戲曲中心全部出資自製年度大戲,從開幕至今,無論是演繹北管西皮、福路械鬥的《月夜情仇》、以霧峰林家為背景的《當迷霧漸散》、透過歌仔戲名伶風華一生呈現臺灣歌仔戲豐富表演樣貌的《雨中戲臺》、或是在大航海時代讓世界看見臺灣重要戰略位置的第一人《海賊之王—鄭芝龍傳奇》,每一屆旗艦製作都具一定規模並緊扣「用戲曲訴說臺灣故事」的理念,展現出戲曲中心的企圖與論述。 在觀眾的經營拓展方面,臺灣戲曲中心嘗試並努力開發各種戲曲體驗活動,結合戲曲特色主題與當下流行活動,希望吸引不同族群踏入場館,開始接觸、認識戲曲進而成為長久觀眾。行之有年並且獲得不少口碑的活動,譬如將戲曲優美的武功身段融入有氧舞蹈、太極導引與體適能訓練的「戲曲練功房」,同步探訪建築、舞台與駐館團隊的「戲曲中心的日常」創意導覽,介紹展演節目精華的藝文沙龍「朝戲講堂」、「臺音講堂」,專為三至七年級兒童設計的偶戲、歌仔戲、布袋戲、說唱、扯鈴等「冬/夏令營」營隊,年節應景的刺繡、春聯、印花等手作工作坊,以及各種戲曲主題的體驗活動、教師研習營等,朝向戲曲體驗基地的方向邁進。 無論是節目規劃還是觀眾拓展,臺灣戲曲中心以專業場館的營運模式作為標竿,努力將戲做好、把觀眾做多,甚至每年傾力推出全自製旗艦製作,期待累積作品能量,引領戲曲風潮;但戲曲中心在體制上畢竟屬於公務系統,與民間或法人單位不同,無論是主題劇展的節目挑選、藝術教育推廣活動的設計執行、甚至高難度的旗艦節目製作,無一不受到政府採購法的規範與限制,因此採購的結果可能是由較為熟稔這套遊戲規則的執行團隊出線,而不是在藝術表現上最為突出者。相較於法人制的國表藝體系,它們不但擁有比較彈性的節目策劃與採購作業,更重要的,在組織架構上明確設有藝術總監一職,為場館的營運方向、節目計畫全盤規劃與負責,故得以從專業出發,企劃主題、透過評估會議精選最佳節目與團隊陣容,而不必深陷行政思維與制度,理想難以伸展、落實。 當然對於任何一個專業場館的營運方向來說,藝術專業是最高的理想與指標,但絕對不是唯一的考量,往往經費才是左右營運規模的關鍵。臺灣戲曲中心雖受公務體制牽絆,無法全然從藝術專業出發,但另一方面,卻因戲曲中心是公務預算來源,無須自籌經費,以及戲曲中心所從屬的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具有推動戲曲保存、傳承與發展的重要任務,因此戲曲中心的營運得以擺脫票房與收入的壓力,較毋須顧及市場面,收入並不是最重要的目的,對於戲曲的扶植發揮了多少效益更是重點。有此前提之下,戲曲中心的自製與合製節目占比偏高,包括各主題劇展、旗艦製作及因應戲曲接班人、傳藝金曲獎等相關計畫的檔期,加上駐館的國光劇團、臺灣國樂團與臺灣音樂館的檔期需求,這些節目加總起來,約占大表演廳7成、小表演廳6成檔期,故目前平均開放外租的比例約占3-4成,這與一般場館為求收支平衡而不得不減少自製與合製節目、增加場地外租比例的情況,顯然相當不同。 整體而言,公務體制與扶植戲曲的使命對於專業場館營運可說是兩面刃,好處是不用顧慮市場需求與營收壓力,可針對目標放手規劃,並且還坐擁各扶植計畫的團隊資源,可以多方結合運用來充實場館的節目、藝術教育活動內容;但在另一方面,公務體制的預算執行受到政府採購法限制,無法單純以藝術專業領軍,影響節目的藝術規劃,又加上扶植團隊的節目製作品質參差不齊,尤其是長年習於廟口民戲的團隊,一旦進入專業劇場後經常狀況百出,同時亦不擅長行銷宣傳,因此演出的表現和票房往往不甚理想,對整體主題劇展的評價難免產生影響。 此外,臺灣戲曲中心的大表演廳是專為戲曲表演量身設計的現代專業劇場,於開幕之初,原期盼戲曲中心日後能吸引大量團隊,以此作為新編戲的首演之地。但實際營運後,卻因大表演廳屬於中型劇場規模,無論舞台或觀眾席都不比大型劇場氣勢磅礡,尤其觀眾席次扣除樂池區後僅於7百餘席,對於需要依賴首演新戲賺取票房的團隊來說,並不划算,故對於團隊的吸引力有限。而與戲曲中心僅有兩個捷運站之隔的台北藝術中心即將於明年開始試營運、開幕,這座造價昂貴、建築風格奇特並獲得各界矚目的新地標,裡面包含1座大劇場(1500席)、1座多形式中劇場(500-800席)及1座球體鏡框式中劇場(800席),配合大型展演需求還可將大劇場與多形式中劇場打通成為2300席的超級大劇場,這靈活的「3+1」劇場設計預計將會吸引更多團隊與觀眾的關注,臺灣戲曲中心如何與這新興的相互競合,亦將是邁向第5年營運無法逃避的挑戰。 |
||||
![]() |
||||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貼節錄 國光劇團 國光電子報 第二百一十一期 發刊期一百一十年十月五日 111台北市士林區文林路751號 電話:(02)88669600 發行人:張育華 藝術總監:王安祈 主編:黃馨瑩 執行編輯:林建華 c2003-2021 kk.gov.tw . All Rights Reserved.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