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5

國光電子報 第二百一十一期 發刊期一百一十年十月五日
  回首頁

藝文產業的數位轉型及趨勢


文•黃馨瑩 國光劇團研究推廣科副研究員兼科長


一、 新時代的媒體傳播
在通訊科技日新月異及數位科技新媒體不斷轉變的浪潮下,觀眾消費行為亦逐漸改變並趨於多元,人手一台行動裝置顯然已成為現代人的基本配備與生活日常,也改變了大眾收看影音媒體的習慣。尤其2020年起,持續近兩年的新冠肺炎,各項演出活動演出被迫停擺、實體展覽活動取消,不論是大眾的生活或全球文化產業生態皆產生巨大的變化與衝擊,臺灣整體藝文產業的損失更高達80至100億元 1。文化部去年推出藝文紓困1.0、2.0,提供補助金給受創的文化事業及個人外,今年隨著國內疫情升溫,再推出藝文紓困4.0方案,並透過積極性紓困的配套措施,讓藝文團隊及申請者可從「實體或線上藝文展演、創作能量、人才培力」等3項補助類別中進行申請,以鼓勵更多團隊跨出數位轉型之嘗試,期透過雲端不受地理限制的特性,將內容傳遞給不同國家的觀眾,以創造後續無數市場商機與挑戰。

二、 OTT影音平台的興起
由 NCC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發布的《109 年匯流發展調查》,調查消費者在通訊傳播市場的使用行為及其趨勢中,受訪民眾觀看影片時最常使用的裝置不意外為智慧型手機。調查結果顯示,以手機觀看影片占比過去 4 年逐年成長,至 109 年占比達 54.5%,勝過排名第二、占比 25.2% 的一般電視(非連網),以及其他裝置如智慧電視(可連網)、筆電、桌機。而因應疫情而轉為線上影音的需求,及智慧型手機的使用,更帶動了OTT影視平台蓬勃發展。

OTT 為 over-the-top,牛津詞典對「over the top」的定義:too extreme and not suitable,demanding too much attention or effort,意思就是「要求太多,過頭了,太誇大」。在籃球運動術語中,over-the-top 是頂上傳球的意思。而OTT Media Services (過頂串流媒體服務)則是有別於傳統的影像、聲音傳輸媒體服務方式,為網路時代新興的服務,影音平台藉由 OTT 的技術帶來了串流媒體的盛行與立即接收的觀影服務,換言之,影音訊息服務是在我們頭上的無線網路傳來傳去,並且快速、誇張與大量地運行著。 傳統的媒體服務,則是透過有線、衛星、無線電等方式來傳達訊息,近幾年亦有IPTV(寬頻機上盒如:MOD)等,雖然許多藝文團隊在傳統的媒體使用上,已有多年成效,但這些媒介的門檻較高,且有較多收看與簽約的條件,受限於媒體公司本身與各國法規之不同,對於將演藝團隊的品牌完整呈現與推廣上則有其限制。

一般常見的OTT服務,主要有直播(Live)、隨選視訊(VOD)、互動(彈幕、聊天室、評分機制)等三大功能,常見的Youtube、Twitch即是以直播、隨選視訊、留言聊天室等三功能合一使用最為知名。Netflix、Disney plus、HBO plus等平台,則是著重在隨選視訊(VOD)的功能上,除了前台搭配強力的技術團隊與設計師,給予觀眾一個友善的「選擇過」的介面外,後端並利用「排行榜」、「你可能會喜歡」等篩選器及標籤,使觀眾某種程度上被動的選擇想看的內容。

國光劇團長期以來已累積近40部新編作品、80部傳統經典作品,目前影音出版品雖以實體光碟出版為主,但如何從內容開發導入、拍攝製作呈現,到建立符合觀眾口味的新企劃和行銷模式,及如何抓住OTT浪潮將國光優質作品推廣、走向國際,也成為劇團需面臨的極大挑戰。

三、 國光劇團推介影音平台的建置與推廣
為積極向海外推展國光劇團經典作品,讓國際藝術節、劇院、藝術經紀人或觀眾可即時獲得演出作品及相關影音資訊,將劇藝新美學之品牌深植人心,並有效將觸角延伸至海外市場,亟需透過創新技術影音平台向海外推展精緻之作,且為符合國際化與長久經營的目標,因此,影音平台的規劃則需注意以下重點:

1. 雙語資料:包含字幕與影音資料的文字介紹等內容,需有中英雙語呈現。

2. 作品先行:以具備國際市場潛力以及深具國光特色的作品為此平台主要內容。作品則逐年或逐季穩定更新,讓觀眾有所期待。

3. 創新影音:影音內容除演出精華、訪談外,將透過創意與創新技術製作特色影音,以別開生面的方式推介作品。

4. 平台合作:平台具備後續擴充空間,可於初步建置後增加內容,或與其他平台合作、開啟國光自有線上劇場之發展可能,讓演出作品有更多的曝光管道。

傳統戲曲的團隊在進行數位轉型時,無論是直播或事後轉播,就曝光方式來說,影片於各串流平台的上架是顯而易見的方式,除了平台建置及數位轉型外,拍攝的手法、線上播放的方式、吸引力與討論度等,皆須有別於過往傳統的製作。例如在錄影拍攝製作上,需將傳統的錄影方式調整為適合串流平台觀眾觀看的方式。因此,數位節目設計的概念,則要同步融入錄影工作當中,首先要設計出適合觀看的節目流程,排定「劇情斷點」、「導聆內容」、「吸引觀眾之影音元素」等內容,再者,則須安排演出時拍攝的鏡位,或甚至安排多視角的鏡位拍攝,完成錄影工作後,進行影片後製,按照節目集數順序上傳至各串流平台。而原本一檔節目及劇目演出時間可能長達2至3小時左右,為配合及符合目前串流平台用戶觀看的習慣,則需將原本完整的影音檔,從1集轉變、為切分為3、4集以上,每集以20-40分鐘為主,或甚至須以節目製播的概念進行錄影及製作,以讓作品呈現可以吸引更多用戶觀看。

另外,目前國際上有許多劇場,因應雲端科技無時間與空間限制之趨勢,則於這幾年開始以線上直播演出方式進行,讓全球更多民眾可同時欣賞到精采演出、共襄盛舉,例如:柏林愛樂數位音樂廳、NT Live英國國家劇院現場、ITALive 阿姆斯特丹劇團現場…等。

2006年,美國大都會歌劇院開始在影院對歌劇表演進行實況轉播,英國國家劇院受其啟發,在2009年推出了「英國國家劇院現場」,成為了全球首家提供實況轉播的舞台劇院。2009年6月則開始了首季放映,轉播的首部來自法國舞台劇《費德爾》,當時全世界共有19個國家的280間影院(包括英國的73間)對其進行了實時轉播或錄影重播,共有約五萬名觀眾在影院觀看了這齣舞台劇。截至2019年,轉播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劇目的場館超過2500間,覆蓋65個國家。NT Live向來以豐富的資料庫聞名,從90年代就開始進行劇場錄影的他們是一個龐大的劇場資料庫,2009年推行NT Live計畫之後,存檔影片更從原本的一機(one camera)全景拍攝,進化到精緻流暢高畫質的全方位無死角之多視角拍攝3

ITALive則是由荷蘭阿姆斯特丹劇團從2020年起推出名為「阿姆斯特丹劇團現場」高畫質影音直播服務,它與英國倫敦的國家劇院和德國柏林列寧廣場劇院的現場直播一樣,主要精選劇團本身和其他國家與世界知名演員的劇目,從位在阿姆斯特丹的劇場中,直播送到全球每一個用戶家裡。例如今年2021TIFA系列活動中,阿姆斯特丹劇團的《米蒂亞》(Medea)因受疫情無法全團來台演出,即是以劇院同步直播的方式進行售票演出,而這樣的現場常態行服務,未來也會繼續成為劇團演出的一部份4

由上述案例可發現,轉往線上平台、數位劇場、線上展覽等,儼然成為藝文展演新形態。隨著影音作品串流化,OTT的使用人數也在疫情催化下激增,不管影音媒體中陳述的是哪種語言,只要故事說得好,就能在OTT上吸引到全球觀眾。線上劇場的經營除了虛擬演出外,幕前花絮、演後線上座談等亦將帶給使用者另一種全新體驗。此外,如環境、設備的舒適度、播映場館的建設等亦同等重要,尤其在科技結合文化產業應用愈趨頻繁的情況下,所需要的不只是設備和技術,多方位人才的需求也十分重要,除了藝術文化領域人才外,文化產業也需要延攬包含行銷、管理、科技等不同領域的人才投入,才能達到轉型和創新的目標,並讓更多藝文團隊的作品與故事,得以被看見。

註:
1.邱于瑄〈雲端、VR、OTT 21世紀台版文藝復興〉《遠見雜誌》2021年9月號 ,https://www.gvm.com.tw/article/82002
2.黃勻祺、陳明珠,〈影音串流平台的視覺狂潮〉《科學發展》 2020 年 11 月575 期,頁79-85。
3. 參考自https://www.ntlive.com/
4.參考自https://ita.nl/en/lp/italive/1440597/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貼節錄

國光劇團
國光電子報 第二百一十一期 發刊期一百一十年十月五日
111台北市士林區文林路751號
電話:(02)88669600
發行人:張育華 藝術總監:王安祈 主編:黃馨瑩 執行編輯:林建華

c2003-2021 kk.gov.tw . All Rights Reserved.
 
S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