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國光電子報 第二百二十二期 發刊期一百一十一年九月五日
|
||||
■回首頁 | ||||
![]() |
||||
去年(2021年)夏,隸屬於臺南市政府文化局的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與國光劇團開啟了一項合作計畫,針對民國108年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公告登錄為重要民俗的「南關線三大廟王醮暨遊社」,進行劇本寫作、讀劇及繪本推廣計畫,並預計配合2024臺南市建城四百周年紀念相關活動演出。 筆者承蒙團長及藝術總監賦予任務,進行此項劇本的創作計畫,今年劇本大綱及初稿完成後,蒙臺南文史專家黃文博校長、臺南大學戲劇系王婉容教授、台中教育大學台語文系林茂賢副教授及臺南市文化局副局長陳修程等給予寶貴意見,以及臺南市文化局文化資產管理處行政團隊的協助,修正三稿完成,謹藉此篇幅,將創作構思與進程略作敘述。 何謂「南關線三大廟王醮暨遊社」? 所謂「南關線」乃指臺南府城往東到關廟一帶,是府城出大東門往東邊丘陵地帶的必經之路,以起點臺南與終點關廟各取一字而稱「南關線」。南關線三大廟係指關廟山西宮、歸仁仁壽宮、保西代天府。 此三大廟彼此交陪關係深厚,自古即有「三角交陪」情誼,當其中一座宮廟舉行王醮祭典時,其他兩廟所屬香境內所有角頭廟之神轎與陣頭,都會以交陪廟角色出動參與遊社,各庄連動,聲勢場面浩大,籌組陣頭的數量與遶境規模皆十分可觀,且陣頭各具特色,姿彩紛呈,是為台灣民俗活動的一大盛事。 當「聯合國人類共同非物質文化遺產」遇上「台灣重要民俗」 京劇在201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共同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不可諱言源自中國大陸,畢竟也已在台灣流傳一世紀,自有其另表一枝的獨特演化脈絡。而國光劇團成立已二十七年,尤其近二十年在藝術總監王安祈教授的策劃掌舵之下,催生多齣可稱經典的新編好戲,逐漸形成台灣京劇新美學,當這項在台灣多元文化環境下自我演化、改頭換面的「變種京劇」遇上南方土地的「重要民俗」,將會催生出什麼樣的作品?筆者置身其中,一方面興奮期待,一方面也自覺地體認著:這正是我們這塊寶島上的文化迷人之處啊! 歷時百年的王醮傳統 根據史料,目前南關線三大廟最早的王醮紀錄是1909年歸仁仁壽宮的乙酉科五朝王醮,同樣在此清末及日治時期,中國大陸已有以京劇為首的多種戲班陸續來台灣各城市巡演,因此我們設定自福州渡海而來的京班「三慶班」自大稻埕、桃園、新竹、台中、嘉義一路衝州撞府來到臺南歸仁,見證仁壽宮在瘟疫過後,地方上群策群力舉辦王醮的過程,例如請王、午夜陣頭接禮、王馬巡境、紅包醮與普度、狀元公送王等等,也目睹宋江陣、金獅陣、草鞋公陣的表演;同時戲班也留下來協助地方拍面宋江陣勾臉,出飾宋江陣中的幾位經典人物如李逵、武松、魯智深、時遷等,以及參與酬神戲,演出與「草鞋公陣」相關的《薛夢祥認親》故事片段,讓故事有個展現人心良善的團圓結尾。如此既扣合「南關線三大廟王醮暨遊社」形成的時代背景,也符合清末及日治時期大陸京劇戲班來台灣各城市巡演的歷史現實。 尤其重要的是:我們希望讓這齣戲的場次順序,大致與整個王醮儀式的過程相符,讓觀眾共同感受、體會王醮儀式的內在動機與意義,然而仍需要擷取較具有表演素材的段落融入劇中,讓整齣戲具有可欣賞性,不至於照本宣科。 當戲班與陣頭相遇 談到醮儀的可觀賞性,自然以陣頭為要,一般民間陣頭可概略分為「文陣」和「武陣」,南關線三大廟的武陣頭以宋江陣和金獅陣最多,武藝團練亦展現著南部地區保衛鄉里的時代背景與尚武精神。 歸仁地區成立最早的金獅陣為「看東弘農宮金獅陣」,地位崇高,為歸仁仁壽宮香境內武陣之首,更享有進入「王府」祀王的尊榮。本劇若能演出,期盼能邀請此陣共襄盛具。 宋江陣人物眾多,有宋江、關勝、林沖、李逵、武松、魯智深、時遷等經典人物,以及扈三娘、孫二娘、顧大嫂三位女將;對應於京劇,亦有許多膾炙人口的水滸戲如敷演宋江故事的《宋十回》、林沖故事的《林十回》、武松故事的《武十回》、石秀故事的《石十回》,以及魯智深的崑曲戲《山門》、李逵的《探母》、時遷的《偷雞》《盜甲》等等,不勝枚舉,角色形象鮮明。因此,以京劇中的眾多水滸人物形象對照宋江陣,更可以是國光劇團的一大利基,得以藉此呈現精采的武戲技藝。本劇即設計福州京班「三慶班」衝州撞府來到歸仁,以眾多水滸人物踩街宣傳,正好與團練中的宋江陣相遇,促成了雙方的相識與身段交流。 《雷劈張繼保》與「草鞋公陣」 至於南關線三大廟所屬的文陣頭,有一個全台灣獨一無二的「草鞋公陣」小戲表演,隸屬歸仁仁壽宮香境的「檳榔園翰林院」,此陣扮演《薛夢祥認親》故事,演唱潮調音樂,是歸仁仁壽宮開廟門的入廟第一陣,地位崇高,得以走中門入廟,享有優先入廟祀神的禮遇,因故事主角薛夢祥高中狀元,故此陣又稱狀元陣,2018年登錄為臺南市傳統表演藝術文化資產。 而此陣表演的《薛夢祥認親》故事,與京劇老戲《清風亭》(又名《天雷報》《雷劈張繼保》)的故事相當類似(可參考施德玉老師論文:臺南「草鞋公陣」探析,《戲劇學刊》第二十七期,頁 61-85(民國107年),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清風亭》在清代大學者焦循的《花部農譚》一書即有紀載,具有普遍的庶民代表性,然而不同於《清風亭》的無情無義,《薛夢祥認親》則是正向的團圓結尾版。 國光劇團曾於民國102年11月8日在台北市城市舞台公演《雷劈張繼保》,由當家老生唐文華與京崑小生溫宇航主演,劇本由王安祈藝術總監重新修編整理。今年團慶公演7月9日再由女老生王鶯驊與老旦羅慎貞於台灣戲曲中心演出,唱作令人動容。因此筆者擷取此戲的部分情節套入《百年王醮》劇中,薛夢祥(張繼保)生母周桂英失去孩子時的驚慌失措可套用《失子驚瘋》的表演程式,十多年後周桂英尋得少年薛夢祥,向草鞋公王老實辭別時三個人的左右為難,都具有非常豐富的戲劇張力。 地位翻轉的「狀元公」 誠如施德玉老師論文中所提到的:草鞋公陣故事裡收養薛夢祥的草鞋公王老實以編織草鞋維生,屬於庶民階層,而在流離患難中忍痛捨子的母親周桂英留下金釵為記,可見其原本社經地位不差,二者之間的對比頗耐人尋味。而王安祈總監修編的京劇《雷劈張繼保》對此也有著墨,為張繼保嫌貧愛富的行徑做心理鋪墊,之後才狠心拋棄養父母。由於草鞋公陣(狀元陣)在民間地位頗高,因此筆者選擇不取「負心版」而以「正向版」的善良團圓為結尾。 貧富地位翻轉的現象在此一王醮民俗中也有一個典型範例:送王船儀式由「狀元公」來恭請王爺上路,而所謂的「狀元公」是邀請地方上的清貧人士來擔任,當天並發放紅包請他們在船前拖船行進。筆者也特別在劇中安排「流浪三兄妹」的角色,在王醮期間住進仁壽宮臨時建立的「狀元府」,身世多舛的三兄妹對戲班和陣頭都甚感趣味,最後甚至「跟著戲班去學戲」。 對應於史料「台灣日日新報」記載:1911年臺南成立「小羅天」童伶京班,應是台灣第一個本土職業京班,1912年先後於關廟支廳(今臺南關廟區)的關帝廟及臺南市媽祖宮演出,1913至1915年皆有在「臺南大舞台」演出的紀錄,筆者試圖以「流浪三兄妹」的學戲,來呼應當時民眾愛好京劇的背景。 驅瘟逐疫與和解共生 對應於王醮民俗「驅瘟逐疫」的目的,戲曲也有類似具有除穢淨化儀式的吉祥戲;王醮請出五尊王爺王令騎馬與轅門官坐轎遶境,劇中的戲班也演出《五福靈官》除煞、天兵天將下凡大戰疫鬼等具有除穢淨化儀式的吉祥戲,最後眾神與煞神疫鬼歸於和解,由「狀元公」送別王船,也是人與生存環境的和解共生。 地方上經歷瘟疫後,各角頭居民的互助合作力圖振興,也正與當今新冠肺炎肆虐的時事若合符節,若這項臺南市文化局、文資處與與國光劇團的合作果真於2024年搬上舞台,觀眾必然仍對新冠肺炎記憶猶新。時隔百年,歷史竟是如此的相似,在時疫考驗與王醮儀式面前,似乎隱隱昭示著人類面對大自然的力量唯有更加謙卑以待,必須以包容尊重的態度,破除藩籬互助合作;或許面對疫情,我們的思維不是一廂情願的驅除與消滅,而是共同面對,與生存環境和解共生。 今年十月,國光劇團即將前進臺南,走進劇場與校園,舉辦專題講座、讀劇工作坊、臉譜身段工作坊以及演出,與在地民眾一同認識「南關線三大廟王醮暨遊社」這項國家無形文化資產,筆者置身其中,同樣非常期待這場京劇與王醮的因緣遇合。 |
||||
![]() |
||||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貼節錄 國光劇團 國光電子報 第二百二十二期 發刊期一百一十一年九月五日 111台北市士林區文林路751號 電話:(02)88669600 發行人:張育華 藝術總監:王安祈 主編:黃馨瑩 執行編輯:林建華 c2003-2022 kk.gov.tw . All Rights Reserved.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