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信成

戲曲文宣製作甘苦談──以《優伶天子》為例
文:劉信成
通常一齣戲或一檔戲的行銷策略,第一步就是透過文宣的製作,把演出訊息第一時間傳達給民眾。而早期大多以海報、傳單為主要宣傳手法,現在網路無遠弗屆的世代,藉由網路傳遞訊息已是必需之管道。然不論是已提升到網路傳送或還是以紙本,甚或其他實體的宣傳,除了文字訊息的露出,如演出單位、演出時間地點、演出劇目,尤其在戲曲方面更重要的訊息就是演出者,即主演者的名字露出。雖然有文字的資訊,但宣傳的效能還是有限。因此文宣品不論紙本實體或是網路方式,勢必得再加上「圖像」視覺,方能達更有力的行銷效益。
其實人對於圖像的記憶更勝於文字,圖像在大腦中的處理速度遠比文字來得快速,且記憶力遠高於單詞,能保留更長的時間。因此運用圖像來傳達行銷訊息,將圖像轉化為行銷工具更顯得掌握視覺感的重要性。以戲曲的行銷視覺而言,早期開始多以人物為主,畢竟戲曲之興乃以「角兒」為主,觀眾擁戴的都是心目中喜愛、崇拜的那位演出者(演員)。當然在宣傳上是以人物為主打關鍵。回顧早期一般戲曲演出的海報上,除了演出劇目、地點、時間的資訊外,幾乎呈現的都是人物的照片,甚至照片上的圖像也都不怎麼修片、修邊的處理,就直接貼上演出者的照片,也不太在乎是否符合此檔演出劇目之造型,此現象於民間的歌仔戲已習以為常。就連於九○年代始,臺灣開放大陸演藝團體來台,隨之有中國京劇院、天津京劇院、天津市青年京劇團、上海京劇院、江蘇省京劇院、南京市京劇團、浙江京劇團、甘肅省京劇團、江西省京劇團、武漢京劇團、福建京劇院、寧夏京劇團,甚或裴艷玲、朱世慧等相關戲曲院團……等陸續跨海而來臺演出,時出現的宣傳海報或傳單中,依然還是以臚列人物的照片為主。總歸這些現象,無可否認的,做一檔戲曲的文宣,在主視覺上還是以戲曲中的人物為依歸。
當然隨著視覺藝術的精緻化、專業性,製作一波波文宣品來包裝一齣或一檔戲的演出,就必需考量其藝術內涵、品質的要求,不能僅是掛上主要演出者的形象而已。筆者深記執行國光《狐仙》、《定風波》、《天上人間─李後主》、《康熙與鰲拜》、《孝莊與多爾袞》、《水袖與胭脂》…等的平面設計鄭司維老師曾說的一句話。鄭老師說:「當我接下一檔戲的文宣設計,首要設想的就是要讓民眾一看到此海報視覺就想掏錢買票來看此戲。」的確,平面文宣的露出不就是為了宣傳吸引民眾來消費嗎?然而,每一檔演出的差異性還是極為不同的,如「傳統戲」或「新編(創)戲」,各有不同製作過程、製作成本、製作規模與不同的呈現,這對於設計者就是各種不同的考驗與思維。
以國光劇團而言,每年推出的戲不僅有新編戲大製作,還顧及到傳統經典劇目呈現,這也是展現演員的基礎與功力。因此對於主打視覺還是得以演員劇照為主,但一檔「傳統戲」的演出,也並非只單演一齣或一折,若以三天的戲至少也有三齣以上的傳統劇目,當然每齣戲的主演者必是不同,這在主視覺的構思更不宜採以演員劇照排排列的手法,那就有失藝術層次。所以傳統戲的視覺設計最為考驗設計者的功力,且在挑選所用主視覺照片(劇照)的過程中更是一大挑戰,諸如:得大略的了解這檔傳統戲各戲主要演員的輩份、何者是最具票房指向…等,最重要的是所選用出來當主視覺的劇照裡還得是美的、是吸引人的,有說服力的。這過程中,光挑選照片就打倒了設計師,設計師得對國光得先做足功課才能上路。此常常發生設計師挑選主視覺構思所用的劇照,與演員的認知、甚至長官的想法有所差距,而造成設計師喪失挑選照片的信心與審美能力。此時該檔的承辦人員就得當起傳達、溝通設計師的橋樑;盡可能的傳達長官想法、導引設計師了解演員…等,重新再建設計師的信心與想法。這也是協助設計師的基本工作,至於對整體的構思與視覺呈現意境還是得看設計師個人的造詣了。當然傳統劇目的演出若有了「主題」規劃,對於設計者或許就更有助於呈現出設計師的設計功力,誠如在國光2009年於臺北市城市舞台推出的一檔「鬼‧瘋」系列,此檔戲的四場演出中就包含有七齣傳統劇目,而文宣設計師王志弘先生只選用了一幀王耀星所飾演「李慧娘」下腰、抛水袖的劇照,除在照片稍做處理,圖像中的人物有種森林又獨具唯美感的視覺意象外,從另一角度觀之,又呈現了戲曲演員的基本功與肢體上的美感,令人印象深刻。
再言新編戲,本身深具「創意」更賦予創作者新的意旨與內涵,人物造型(形象)也不似傳統戲的形式單純,是更有其「意境」及「意涵」的構思;故在主視覺的定調上,就需讓觀眾只要一見到此「圖像」視覺,就馬上可了解、聯想到「此戲」的意象。因此往往在以後若此戲的再演出、或巡演、或出版…等後續的再出現,基本上文宣視覺都是以「延用」原主視覺為後續的各項作業。往往設計師所投入的構思、創意與心力更是複雜得多。設計師為國光的新編戲樹立了很多品牌形象的作品也不少,諸如:前述的鄭司維老師、王志弘先生設計的《百年戲樓》、《孟小冬》…等、劉中興老師設計的《金鎖記》(第一版)、《閻羅夢─天地一秀才》(第一版)、《艷后與她的小丑們》…等、王惠瑩小姐(Amanda
Wang)設計的《關公在劇場》、《夢紅樓‧乾隆與和珅》…等、許銘文先生設計的《十八羅漢圖》、《武動三國─她的凝視》…等。從設計師對戲、對演出的理解與意會所呈現的視覺意象,也為國光所新創編的作品做了意象的聯結與口碑的代表。然各設計師亦是有其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專業看法。有些設計師對自己的創作構思是堅持的,若與長官們所設想的稍有相佐時,還是堅持寧不接此案,也要堅守自己的看法、相持自己專業的理念與作法。有些設計師雖有自己的專業想法,但若與長官們的意見稍有相違異時,常陷入兩難的掙扎中,終只得求全,卻私自深感委屈。有些設計師雖有自己理念,當與主辦單位看法略有不同時,雖竭力的溝通表達,試圖說服主辦單位設計創作的想法,當還是無法與主辦單位取得平衡或共識時,最後還是只能的全依主辦單位的意見勉為其難調整或修改。
今年國光的年度新編大戲《優伶天子》,首次委由「斐類設計工作室」執行文宣平面設計,而主設計師劉基吉先生果然是名符其實的「積極」先生。在創作的過程中,從提供給他國光本檔演出的立意、理念,藝術總監的初步構思,劇本…等基本資料,再約其與導演的溝通。在與導演討論前,「積極」先生已針對自己所理解的資訊做了許多功課,蒐集了一些參考的構圖、圖像,與導演討論交換意見,互相取得共識,並參與於拍攝劇照的現場,與攝影師做好溝通方以進行劇照的拍攝。然而在劇照尚未拍攝前,就囿於票券已啟售的尷尬時間,設計師暫以對此戲的初步理解與意會,以「如鏡的琵琶,映照出天子的人生。琵琶曲,訴盡天子與伶人的故事,當旋律終止時,天子與伶人是否就能合一」此概念構思了第一波的主視覺。
再而有了劇照之後,這期間設計師劉基吉依然賡續的吸收、更深入理解,本劇不同層面、各種角度的探討理念,而不斷地提出其更具體的創作構思,同時編排了幾款主視覺樣式,諸如:有針對「萬馬奔騰、戰場廝殺作為主視覺意象,雲霧、沙塵來呈現了現實與理想的交織,逐漸分不清究竟哪些是真哪些是假」的視覺意象;有參考國外攝影設計手法呈現一種「多面圓鏡」的概念,據基吉表示:「主角李存勗為一國之君,但內心渴望的卻是伶人,在扮演著不同角色多面的圓鏡中,有不同的視角,反映出各種不同的影像、虛實光影、各異的心情變化。再結合科技可幻化出很不凡的情境感受,試以在主視覺點出一些可能性透過鏡面材質的反映,期亦能讓觀者也成為劇中角色之一」;又另一款則是「以箭矢為主,在字的編排上『天子』二字稍稍移開讓箭矢射穿『優伶』二字,以此結合了劇中男主角的命運。在色彩運用上採深藍與艷紅作對比,扣緊了死亡與優伶的意象,再以些許金色作點綴,象徵了戰爭與天子的身分。作為次要視覺的背景,則以煙硝、宮廷、布幔交錯,帶出了主角的人生經歷」。由多款的設計理念各做視覺上的編排,提供予長官與導演挑選,經國光挑選出來確認的款式,始做細部的調整與修飾,方以定稿。
在設計師提供的各款中,光在國光內部行政同仁之間就已造成有各有偏愛的款式,當然最終抉擇者係由藝術總監、導演與團長選定。果真,此《優伶天子》主視覺一露出,就吸引了多數民眾目光與讚賞,紛紛在國光的臉書留言與分享,同時也達到宣傳本檔演出訊息的行銷效益。由此更證明了創造一齣戲的主視覺之重要性。再回顧於這檔新編戲《優伶天子》主視覺的創作過程中,其實還是脫離不了需有「演員」劇照的形(圖)象,而此劇照只是設計師運用表達創作構思的媒介要素之一,從所選用的劇照來烘托出作品裡所欲表達的意境與內涵,這也是展現出設計師個人創作的程度與功力所在。